电影《让子弹飞》中,张麻子进城后,对一众下跪的百姓说:我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平?
一、最后通牒博弈
经济学里有一个经典实验“最后通牒博弈”。其基本的假设是:如果甲和乙在路上捡到一百块钱,然后两人一起来分这笔钱,甲有权提出一个分钱的方案。也就是说,甲可能提出:我50你50,或我90你10。不管什么样的方案,只要乙接受了,就按这个方案分钱;如果乙不接受,这个钱就会被交给警察,两个人谁也分不到钱。
按照传统经济学中对“理性人”的假设,甲会提出这样的方案:自己分99块钱,给乙1块钱。因为对乙来说,有总比没有好。这就是标准的博弈论教科书、经济学等的课程教给我们的。
但是,实验结果表明,在文明社会里,不论钱的大小,实验中的甲提出的分钱方案大部分都是对半分,当然,也会有64开,自己6,乙4。即使在丛林社会的部落里,分钱方案也是73开或82开,没有人按照教科书99比1那么分钱。99比1的方案是所谓理性的方案,它从逻辑上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个人的私欲,但这种分配方案符合人类的公平感么?
二、预期心理收益
神经科学发现,人类可能存在一种叫做“预期心理收益”的东西,当产生预期心理收益时,人的大脑有一个叫“纹状体”的区域就会被激活。“纹状体”一旦被激活,当乙得知甲最终只给他1块钱时,他会很愤怒,并拒绝这1块钱的收益,甚至不惜再付出几块钱成本进行报复。被激活的程度越高,报复行动越激烈,只为获得报复行动给自己带来的快感。
有趣的是,在实验中,不同性别的人,预期心理收益不同。首先,在做甲时,男或女提出的方案没有显著差别,说明男女对公平感的理解相似,都受到共同价值体系影响。在做乙时,女性的拒绝率比较低。但是,在实施报复的人群中,女性反击的概率高。同时,她们在意报复的成本,如果报复成本低,报复比例就高;报复成本高,更多女性选择不报复。最后,如果甲是男性,不会因为女性乙漂亮而分更多的钱;如果甲是女性,会因为男性乙英俊而分更多的钱。
三、每个人对公平感的理解不同
除了性别,年龄、学历、信仰、价值观、经济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对公平感的理解。并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或者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时,对公平感的具体理解也不相同。
比如前阵子一则新闻说,一对情侣去买彩票,男方出的钱,运气好两个人中了大奖40万元。在得知中奖之后,女方要求对半分,但是男的只愿意分给对方1万元。最后以男方给女方5万元,两人分手收场。这可能是一则彩票软文,但是却真实反映出不同的人对公平感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此外,实验中还有一些引人注意的结果。有的人做甲时,提出分给对方51块钱的方案。这可能是由于分钱人觉得平均分配是公平的,但是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同样的想法,为了能让乙接受自己的方案,就多给乙一些,这样就不会因为贸然地少给对方钱而增加自己拿不到钱的风险。于是,在平均分配的基础上,他愿意多用1块钱去换取赢得对方满意的确定性。
四、没有绝对的公平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甲有提议权,乙有否决权,但这并不能保证公平。其实,我们可以对假设条件稍作调整,使分配流程更加合理:由甲负责提出方案,也就是把钱分成两份;乙则可以先选择其中的一份。换句话说,甲有提议权,乙有优先选择权。这样做,就能确保绝对的平均分配。但是平均就是公平么?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大多数人眼里,不怕物资少,就怕分配不公平,但是这里的公平是相对的概念。比如在军队中,将军和士兵不会拿同样的俸禄,因为贡献不同。孔子所说的“均”是指相同的付出,得到一样的酬劳。将军和士兵是不可以均的。均的是同级别将军与将军、士兵与士兵,而不是人人都平均。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也有“关于绝对平均主义”的论述,“教员”明确指出“不管在什么时期,绝无所谓绝对的平均,应该做到大体上的公平。”
五、影响公平感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影响公平感的关键就是要达到对方的心理预期。具体来说,对于甲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乙的预期心理收益。如果乙的预期心理收益是1元,那么给他2元都是可行的;如果预期收益是50元,那么给他45元也可能遭到拒绝。
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方的心理预期总是会高于自己心中所想的价码。如何达到对方的预期,同时又能够让自己满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公平感的心法。
正如康熙皇帝对着满族臣子说:“清朝大臣有满汉之分,把满臣与汉臣摆在一般高时,汉臣仍觉得比满臣矮了半个头,只有把汉臣摆得比满臣高一些,汉臣才觉得与满臣一般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