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让子弹飞》中老百姓明明可以打败黄四郎,却没有那么做,到底是在怕啥这个问题上,确实让人有些不理解。
从人数上来看,鹅城百姓那么多,用堆人都能把黄四郎压死,从人数上就有绝对优势。
但为啥百姓又不敢这么做呢?
这其中是有其时代背景因素的。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原因不是当下产生的,而是日积月累导致的。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发生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那时军阀与地方恶霸相互勾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黄四郎就是这样的地方恶霸,他家族实力雄厚,基本上垄断了鹅城的经济。
除了从经济上进行垄断,他作为恶霸,地头蛇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从老百姓对于县长与黄四郎的评价“黄四郎是铁打的营盘,而县长是流水的兵”就可以窥见一斑。
就连鹅城的最高长官县长都只是流水的兵,拿黄四郎没有一点办法,更何况老百姓了。
从电影中那句“他爹的爹的爹那辈开始,鹅城就有户姓黄的人家,谁不听话谁倒霉”,就可以看出,黄家就代表着鹅城,老百姓从小就对黄家有着畏惧感。
这种畏惧感是从一出生就有的,已经烙印到他们的骨子里了。他们对黄四郎只有敬畏,不敢得罪,更不会反对。

另外,电影中黄四郎善于利用替身,尤其是利用替身杨万楼来,为自己挡灾,导致百姓误以为黄四郎是杀不死的,是不可摧毁的。
这种摧毁不了黄四郎的想法,在老百姓脑子里根深蒂固。
反倒如果没有杀死黄四郎,行动失败,还有可能招致黄四郎的武力镇压。
毕竟黄四郎掌控了鹅城的唯一武装团练,他想架空县长,就随意架空,没有一丝顾虑。
可以这么说,他在鹅城就代表权威,他已经凌驾于法律之上,他甚至还杀害或者收编多任县长,简直就有点无法无天了。
还有就是,百姓对于他杀害县长的行径也是有目共睹的,这让百姓养成了反抗黄四郎,就意味着反抗无效,严重的会招致杀头的意识。

因此,就算张麻子号召大家来反对黄四郎,百姓也无人响应。
因为他们已然对代表公信力的县长失去了信任,觉得就算是张麻子,也不过是流水的县长,掀不起啥波澜。
反倒反抗,还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百姓伤不起,也不想去尝试。
黄四郎的手段也颇为毒辣,像六子剖腹就向我们展示其有谋略的一面。
他通过利用舆论为自己办事,又通过收买证人,颠倒黑白。
因为他知道老百姓就算知道真相,也不敢站出来说话,毕竟都畏惧他的“权威”。
还有就是《让子弹飞》中,百姓之所以跪拜,就是因为黄四郎主导的,这种封建社会的陋习并没有革除,而是在黄四郎手上得到延续,成为了他统治、愚化百姓的工具。

鹅城的烟土、人口贩卖等暴力行业都被黄四郎掌控,可以说他已然直接掌握着鹅城的经济命脉。
老百姓赚钱养家,以及平常的生活等,都已经离不开黄四郎家了。
老百姓在经济上,对于黄四郎家有些天然的依赖。
可以这么说“鹅城可以没有县长,但不可能没有黄四郎。”
面对这样的一群百姓,张麻子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拉拢,包括金钱上,都没有起到效果。
最后,只能通过斩首黄四郎的替身,才打破了百姓心中认为的黄四郎不可战胜的意识。
不过,电影中,老百姓也仅仅只是“去鬽”了,但心中对于黄四郎的恐惧还在,这个需要时间,才能转变看法与成见。
不得不说,《让子弹飞》除了精彩在人物的对决上,也精彩在反映人性的层面上。
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更无法叫醒一个思维固化、麻木不仁的人,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要想根除残留在老百姓脑中的封建思想,唯有用打败他害怕的东西或人,用去鬽的方式,才能唤醒他,并且用更大的利益来驱使他自主做出改变。
毕竟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人,能改变一个人的只有他自己,我们唯一能做的仅仅只是影响、引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