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重刷N遍才懂,这片是姜文给成年人的黑色寓言!

顾子明博客

电影开场,三匹白马拉着一列火车在铁轨上狂奔,张牧之一枪射出,子弹在空中划出长长的弧线。这一枪,不仅是打向火车,…

电影开场,三匹白马拉着一列火车在铁轨上狂奔,张牧之一枪射出,子弹在空中划出长长的弧线。这一枪,不仅是打向火车,更是打向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

640-53

让子弹飞》上映已经十多年了,可每次重看,都像第一次。它表面上是个土匪劫火车、斗恶霸、玩权谋的爽片,内里却是一场关于权力、欲望和人性的牌局。牌桌上,没人是清白的,也没人真想赢。

先说张牧之。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带着兄弟们假扮县长,骗钱骗权,还顺手劫富济贫。可你细品,他哪是土匪?他是理想主义者,是穿着皮鞋的侠客。他讲规矩,讲公平,讲“站着把钱挣了”。但问题是——在一个所有人都跪着挣钱的世界里,站着的人,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再看黄四郎。这个南国一霸,嘴上说着“我才是正经县长”,实际上把百姓当韭菜割。他穿西装、抽雪茄、说话慢条斯理,可骨子里是吃人的。他不是恶霸,他是系统。他代表的是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你斗得过一个黄四郎,斗得过千千万万个“黄四郎”吗?

640-54

最妙的是汤师爷。他不是主角,却是最“真实”的人。他贪财、怕死、左右逢源,嘴里永远说着“我就是个师爷”。他像极了我们普通人:想发财,但不敢出头;想正义,但得先保命。他在张牧之和黄四郎之间来回摇摆,不是因为他没立场,而是因为他太清醒——他知道,站队永远不如骑墙安全。

这三个人,像不像我们人生中的三种选择?

张牧之是那个年轻时的你:热血、理想、坚信“我可以改变世界”。黄四郎是那个你讨厌的上司、老板、规则制定者:他们掌握资源,玩弄手段,还总说“这就是现实”。而汤师爷,就是现在的你我:一边骂着体制,一边努力适应体制;一边向往自由,一边计算房贷。

可《让子弹飞》最狠的地方,不在于它揭露了这些,而在于它告诉你:你以为你在改变世界,其实你只是换了个方式活着。

640-55

电影高潮,张牧之终于干掉了黄四郎。百姓欢呼,兄弟凯旋。可最后,他送走兄弟,独自一人骑着白马离开。为什么?因为他赢了,也输了。

他赢了黄四郎,但失去了兄弟的信任(老三最终选择离开);他赢了权力,但发现百姓只认钱不认人(“枪在手,跟我走”喊得响,可谁真敢开枪?);他赢了战斗,却输给了现实。

最讽刺的一幕,是百姓争抢黄四郎“替身”的头颅。他们不在乎谁死了,只在乎谁能带来好处。张牧之想唤醒他们,可他们只想分钱。这不就是现实吗?我们总期待英雄拯救世界,可当英雄真的出现,我们第一反应是:“他能给我什么?”

640-56

姜文太懂中国人了。他用一场荒诞的“鸿门宴”,把权力的游戏拆解得淋漓尽致。黄四郎请张牧之吃饭,两人互相敬酒,嘴上说着“久仰”,心里盘算着怎么弄死对方。这不就是职场?这不就是社交?这不就是成年人的日常?

还有那句经典台词:“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听着好笑,细想心酸。多少人不是因为“步子太大”而摔跤?不是因为太想改变,反而被规则反噬?

但《让子弹飞》也不是完全悲观的。它留了一丝光。

张牧之最后对老三说:“我是想站着,你也想站着,可有些人,非得跪着。”他送走老三,是希望下一代能活得不一样。他失败了,但他种下了种子。

640-57

你看,电影结尾,老三骑着马,戴着张牧之的帽子,奔向远方。那帽子,是信念的传递。张牧之倒下了,但“站着挣钱”的理想,还在飞。

这电影为什么经典?因为它不讲童话。它告诉你:世界很脏,规则很烂,好人难做。但它也告诉你:哪怕赢不了,也要试试站着。

让子弹飞一会儿——有时候,真相需要时间才能落地。

就像我们看这部电影。年轻时看,觉得是爽文逆袭;中年再看,才发现自己活成了汤师爷;等有一天,你愿意为某个信念硬刚一次,哪怕头破血流,那一刻,你才真正看懂张牧之。

最后,送大家一句张牧之没说出口的话:

你可以跪着挣钱,但别忘了,人,本来是可以站着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顾子明博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ziming.cc/7252.html

作者: 顾子明博客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更多精彩内容加微信:281981735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