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解析:【让子弹飞】多重历史隐喻和两条路线的斗争

顾子明博客

流量预警,本文多图,一万五千字左右,有视频版。 蒸汽是火锅的,动力是马拉的,列车是前进的,路线是倒退的,不是独…

流量预警,本文多图,一万五千字左右,有视频版。

640-39

蒸汽是火锅的,动力是马拉的,列车是前进的,路线是倒退的,不是独立自主的革命闹不起,而是做革命买办更有性价比。

640-33

 

许久不见,我是游人,死不悔改的拖更派更新了,本期来翻译惊喜。

解读《让子弹飞》,我有三不讲。

第一,别人讲过的我不讲,因为这是拾人牙慧。

第二,能讲的我不讲,因为这没营养。

第三,不能讲的我不讲,因为发不出来。

让子弹飞》为什么是神作,因为被一遍遍打磨的不是电影剧本,而是历史。

后河殇时代的文艺,总是充满了无病呻吟的调调。

《让子弹飞》则不同,它是极具野心和责任心的。

它把历史磨得只剩几行陈迹,然后勾勒出被隐藏的主线。

这条主线告诉我们,历史是同构的。

基于此,《让子弹飞》对讳莫如深的~~~汉朝历史,进行了解构和演绎。

观众或问:汉朝的密辛何须托于隐喻,直接说不行吗?

不行,因为当代人写当代的历史,叫做秽史,垄断汉朝历史解释权的,是官僚买办阶级的笔杆子——司马迁。

汉朝很近,汉朝又很远,所以只能托于隐喻重新演绎出来。

电影的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了楚汉之争的典故,这也就是贯穿历史和电影的路线之争。

这也是本视频解读的切入视角。

事先说明,电影是俗学,其情节编排不免有跳脱和牵强之处。

640-36

 

本视频对历史的引用和解读也有切合电影演绎之处,这都不重要,形散而神不散,全矣。

列车上的路线之争

第一次出现刘项典故,是在开头。

汤师爷以拍马屁的口吻,替夫人试探和敲打老马。

640-34

【马县长此番风度,正好比“大风起兮云飞扬”】

这给能文能武,浓眉大眼的马邦德听乐了,上了这辆象征革命的列车,当然要学刘邦,一统天下。

夫人听罢马上否定。

【县长夫人:屁!】

金主赞助他干革命,出钱又出人,列车的路线只能由她指定。

640-35

 

在列车的行驶方向问题上,说太左就太左,说太右就太右。

作为资深骑墙派,马邦德瞬间变脸,表情管理满分。

【刘邦就是个小人】

640-37

马邦德之所以能空降当领导,全赖金主撑腰,所以只能听话。【别逼急我了】

不走刘邦路线,那就沽名学霸王。

【力拔山兮气盖世……】

【屁!:屁,屁!】

没成想,夫人又否定了。

那是不是有第三条路线?然。

姜文有个采访说:台词是找寻人物内心他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隐蔽角落,然后让观众发现它。

为什么提刘邦和项羽,他们代表着什么,这就得复习一下汉朝建立之前的历史了。

从周朝三监之乱开始,诸侯军阀,频频造反,互相开战,打了好几百年。

这归根结底是分封制的问题。

分封大包干制度下的诸侯卿大夫们,财政独立,能养家臣和军队,有极大的独立性,和所谓的积极性。

这独立性常常体现于瞒产瞒报,偷税漏税,暴力抗税,大搞诸侯经济。

积极性就是单干发财,各自抢地盘。

虽然这客观上让中华文明早期得以快速发展,但随着人口和疆域的扩张接近该时代生产力极限,分封制制度的寿命就要结束了,积极性就成了吃人的积极性。

诸侯们互相兼并,僭越周王室,同时也被自家做大做强、积极性大大的卿大夫们僭越,礼崩乐坏,各国掀起了弑君潮,军阀混战,天下大乱。

所以,要终结这几百年的大乱世,只能最基础的政治制度改革入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

只要把诸侯们卿大夫们降格为官僚,变成中央的员工,只发固定工资和奖金,没收“股份”,禁止拥有武装,那天下就太平多了。

集权制取代封建制是有急迫性的,因为从犬戎到匈奴,中国边境一直是外敌环伺。

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看看后来司马家八王之乱的后果就知道了,一旦国家精锐消耗殆尽,马上就会被趁虚而入,五胡乱华,百姓成两足羊。

秦灭六国,设郡县,废分封,建立了首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这里我们画下重点,集权和分封两条路线的斗争,贯穿了后来的历史,以及这个电影,和本期视频。

结局我们都知道,秦朝工程项目烂尾了,六国贵族联合反攻倒算,很快时间到了楚汉时期。

选择刘邦路线还是项羽路线,就是在选择中国的未来。

而在电影所在的民国,是时代的弄潮儿——夫人们,在指定中国的未来。

夫人没说出口的真实路线,姑且叫它为匈奴路线。

在汉朝时,匈奴还很弱,只是难缠。

几千年后,到了电影的年代,作为新式“匈奴”的列强们,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能够以其军事力量和器物上的领先地位,直接介入和影响中国社会的各种变革运动。

基于时代的特点,我们可以推论一下夫人们的思路。

首先是对刘邦路线的否定,新式匈奴们再强大,面对一个铁板一块的中国,也会无从下口,强行下嘴也会崩掉牙,所以刘邦路线是必须被否定的,那是独裁,你独裁不如我独裁。

要先分化和消耗中国,项羽路线是最合适的,也是更容易控制的。

项羽的基础力量是旧贵族,贵族们向往分封制,项羽又不敢背叛自己的力量基础,所以他最多只能分封军阀,做一个军阀头子,实现较弱的统治。

执行项羽路线的黄四郎则更落了下乘,他被赋予了时代特点,他是各类代理人的形象集合体,他的力量来源是买办阶级,以及地主和资产阶级【把人卖到艾美妮卡】。

连武器都依赖从匈奴进口(.MADE IN USA)。

640-38

夫人喜欢这些没有太大本事的人,因为他们相对好控制,黄四郎师爷们,一个个都沐猴而冠。

那为什么夫人还是否定了项羽路线呢?

一是因为项羽路线只是过度阶段,只是用军阀乱斗充当绞肉机把中国搅碎,好方便其下嘴。

二是,新式项羽们也做不到完全听话,虽然其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是匈奴的附庸,但他们多少还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是最彻底的投降π。【到底姓蒋还是姓汪】

640-39

所以还要用马拉列车的班子去监督制衡。

虽然分封制容易打成一锅粥,但它有一个补丁,叫做尊王攘夷,最早是管仲提出的。

面对外敌,霸主可以联合各路军阀进行抵抗,这也不符合夫人们的最终目的。

三是,项羽路线已经有同时间线的黄四郎在执行了,马邦德是备胎,上任的首要目的是和黄四郎团结合作。

只有当黄四郎完全不听话时,他才会利用列车的革命性去斗争。

要注意,夫人是两头下注的,而且不局限于同一个阵营内部的两头。(谁是县长我无所谓)

640-40

(我要当县长:黄四郎,怎么,我当不了县长?)

640-41

在姜文的电影里,女人是可以代表某某资本的【太阳照常升起】。

那按照革命投资的风险对冲操作,她肯定在“刘项”两边都下了注。

总而言之,整辆列车都是为了制衡黄四郎,以及做他的下位代替者的。

但历史开了个玩笑,马邦德成了张牧之的制衡者和颠覆者。(退下!)

640-44

而张牧之也不得不借用马邦德这个替身和革命品牌。【我才是马邦德】

640-42

张牧之为什么拒绝和夫人媾和,夫人后来为什么被黄四郎给弄死了,这里就不展开了。(顺手画饼)

回归电影,在夫人否定刘邦项羽两条路线之后,马邦德再一次点明了该列车的真正路线。

【要有风,要有肉,要有火锅,要有雾,要有美女儿,要有驴!】

和他一开始说的一样:【不光吃喝玩乐,更要雪月风花。】

这里面哪有救亡图存的影子呢?

马邦德的准则就是:政治路线可以犯错,但组织路线一定要牢牢把握。

这个马邦德既各种形象的集合体,又有具体的形象,其中比较突出的形象是官僚阶级,他是官僚阶级的头头。

他们霸占了革命列车,组织路线几乎全是他们的人。【车是我买的,人是我雇的】

所以张牧之的山沟里,是没有马拉列车的可以坐的。

新的刘邦在颠覆这辆列车之后,也只能用马邦德这台官僚机器,这就造成了后面上任后的被动。【我当县长,你当师爷】

师爷为什么极具迷惑性呢?因为他既不是刘邦路线的,也不是项羽路线的,自然可以随时切换站队,假扮两者,他是带两顶帽子的。

640-43

一些支持刘邦路线的,以为马邦德是自己人,一些支持项羽路线的,也以为马邦德是自己人,实际上他潜伏得最深。

马邦德的问题可以专门出一期细说(顺手画饼)。

鸿门宴上的两条路线

回到电影,再度出现刘项典故时,故事已到了进城之后,黄四郎设鸿门宴宴请张牧之。

【鸿门宴,凶多吉少。杀人诛心,赫然奏效!我再送你一个字,抻!抻得越久,挣得越多。到时候跪在这儿的就是黄四郎本人。

什么tm鸿门宴?就是恶霸请土匪。

项羽请刘邦啊。】

【刘邦后来干什么去了?

当皇帝了。

项羽呢?

那,赴宴?…赴宴!正好借机把黄四郎也笼络过来,咱们三个联手一起捞钱。】

明显师爷答非所问的,后来的项羽死了啊,死人需要团结吗?

前面已经交代,师爷的列车就是开来团结黄四郎的,所以他念念不忘合作。

他不想黄四郎死,更觉得他无法战胜(【你丫,弄不过黄四郎】。

他好似骑墙,两边都不帮,实际上是默默站队目前形势较强的一方,也就是反面力量的一方。

等两边互有损伤,他再充当及时雨救场,趁机捞利益(不能杀不能杀)。

进城后的斗争,是进城前斗争的延续。

【(把家伙拿来…换上黄家衣服,跟我走)

明白!

(干掉黄四郎,给六子报仇。)

明白!

老汤,你是把六子的死当捞钱的成本了?我看你当成本挣的钱会更多。

这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问观众呢。

意思是六子的死在于威胁到了师爷的位置,张牧之怀疑他了。

【冤鼓?】前面执行打武举人的就是六子【打!】。

640-45

640-46

六子必须死,他的死才是大家捞钱的成本。

六子也是个形象集合体,不单纯是大家想的那个人,这是题外话,不展开了(顺手画饼)。

鸿门宴一开始,出现两个要素,一个是提到六子的死,【六子的死,壮烈】

一个是出现了日本元素。【介错】

这里要把《让子弹飞》的几重演绎拆分一下,这样才能看懂后面的剧情。

第一层演绎,是对真实汉朝历史的演绎。

第二层演绎,是对同类要素的合并演绎。

几乎每个角色都是形象集合体,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象内核,或者同时拥有几个形象的要素。张牧之除外。

就比如等下鸿门宴,会出现老版本鸿门宴的日本元素,这个也是合并同类要素,还让很多人误会这个鸿门宴发生在川渝,其实不对,因为时间线早就过了。

第三层演绎,是最终演绎,这才是让子弹飞表面的故事。

在串联表面故事的时候,优先用第一重和第二重演绎,实在不行,再添加点原创要素,结合原著。

总而言之,电影情节是沾醋用的。

像《太阳照常升起》那样的演绎,就对观众太不友好了,会看得人一头雾水。

《让子弹飞》的视角比较独特,是对观众的妥协,它把矛盾公开化,并用全知视角提前划分好了阵营。

像师爷这种具有欺骗性的,就直接让他本色出演,还把武举人和胡万给划分到对面,再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难解难分了【天下事就坏在这里】。

尽管这样,市面上的解读还都基本是错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电影背后是严格按时间线来设置情节的,是不是过度解读,就在于有没有看懂背后具体指代的事件。

比如说,为什么现在带队是老三,因为他也是六子死后的受益者。

640-47

为什么鸿门宴后是胡万先发动了进攻,还要说自己是老三,胡万为什么要多死几次,他又到底是谁,让子弹飞每段情节对历史的隐喻都很精巧(顺手画饼+N)。

让学大师们普遍不看汉朝档史,所以看不懂。

正经人谁当大师啊。

不过话说回来,汉朝历史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

今天我们就认真谈,大大方方谈,大谈特谈,就讲第一层演绎,顺便再讲表面故事。

让子弹飞的某一场戏,常常真实时间跨度是好几年,岁月如子弹,飞的太快了。鸿门宴就是如此。

如果考虑到和川渝鸿门宴的联系,那这个时间跨度都二十年不止了。

如果把所有时间限制和情节都抹去,那鸿门宴就会变成一个单纯的权力演化模型,甚至能代入汉朝,或者其它朝代的历史。

历史是同构的,鸿门宴开了一场又一场,鸿门宴上的过客换了一波又一波。

回到故事。

首先要注意这个黄四郎的形象内核比较多变。

按时间线他是一个全新的代理人形象,但他又随时会切换回去,回到二十年前。

他是谁呢?他既是又是还是。

640-48

【马某人这个县长,买来的。买官就是为了挣钱。而且,马某人不喜欢挣穷人的钱。】

开会是要解决政治问题的,张牧之开场就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挣钱,是发展经济,不挣穷人的钱,是不进行剥削。

而且他并不拒绝和黄四郎合作。

这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吗,怎么还能合作?

县长最终肯定是要取缔所有抽象概念的黄四郎的,这是后话。

【那你想挣谁的钱呢?

谁有钱就挣谁的!

那谁有钱?

你有钱。】

谈到这,黄四郎以为合作是有戏的。

640-49

黄四郎为什么想合作?因为像夫人这些人,他们找代理人,只能找到一些本事较差的人。

毕竟买办是要出卖自己本国本族利益的,这注定招揽的人道德底线堪忧。

真正有本事的道德底线更高,是利益所无法控制的。

缺德的人只能任用更缺德的人,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某些领导者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小人废物,就是这个理。

废物终究不能成事,废物领导们也普遍有人才焦虑。

所以连夫人也想和张牧之合作。【我倒觉得他挺有吧本事的】

640-50

甚至直接埋汰自己的代理人【比你有本事!】

所以黄四郎听罢还挺高兴,要知道他手下可都是臭鱼烂虾,谁能拒绝张牧之这样的人才呢。

【哈哈哈哈哈哈爽快!县长看上什么了,随便拿。】

【我不是土匪,我是县长,县长挣钱得讲究,个名正言顺才是】

县长给他逗笑了,嗟来之食,吃了肚子疼。拿了,意味着同意被收下当狗,那就得割让主权。

什么叫名正言顺,那还是他进城后的主张,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刚进城就开枪】

这时黄四郎还没变脸,因为他对名正言顺的理解有偏差,他理解的名正言顺,在于被跨国买办体系所承认和保护,所以他说张牧之说得好,然后介绍并邀请张牧之加入这个体系。

【说得好。我们鹅城有两大家族,都是把人卖到America,修铁路,挣的都是dollar。】

这话疑似有点不够先进了,建议开个世界工厂,向全世界贱卖劳动力,美其名曰人口红利,这比卖人方便多了,红利们想润还得自费流放。

【还说刀的事。

NO,dollar,美国人用的钱。Dollar!You konw?

Dollar,到了。黄老爷一来,钱就到了!(哈哈哈哈哈哈…) 咱们,喝一杯吧。

好,来。】

这浓眉大眼不是走南闯北,能文能武吗,怎么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稻乐,装,就硬装。

【……黄老爷客气了,整个南国谁不知道,在鹅城,你黄四郎是老大!】

鹅城是城也是国。

鹅城鸿门宴,其实主题是前面所讲的,尊王攘夷,或者说联合剿匪。

匪的形象,是随着电影时间线动态变化的,不同人视角匪的定义也不同。

谁是张牧之眼中的匪?谁让让无衣者站不起来,谁就是匪。

也就是黄四郎引以为傲的阿咩莉卡,因为它是跨国买办的总部。

尊王只是手段,尽管黄四郎不堪,但他在物质力量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剿匪和经济建设,为了得到黄四郎的援助,张牧之是可以真心认下这个老大哥的。

援助和嗟来之食不同,援助是主动无偿给的,张牧之就是这样做的。【老天爷都能当】

【老大往往是空架子。每天眼一睁,几百人吃、喝、拉、撒,都要等着我伺候,真正落到我嘴里的能有几口?如果县长真的急着挣钱,我倒是有个好去处请讲。张麻子。】

在表面故事里,黄四郎不知道张牧之是匪,所以这是在试探和秀肌肉,表示我这有几百号人,武力占优。

实际上这是在说,黄四郎不仅拒绝了张牧之继续革命的剿匪邀请,还哭穷拒绝无偿援助,最后还要反打一耙说张牧之才是匪。

他为什么拒绝呢?

我们都知道民国历史,是阿咩莉卡出钱出枪,黄四郎(进城前)出人,替阿咩莉卡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殖民地,所以匪是阿咩莉卡的附庸,代表阿咩势力。

张牧之认为弟国主义就是战争。

黄四郎却不认为阿咩莉卡是匪,也不认为战争会打起来。

他要的是所谓平等互利下的和平共处,张牧之这边的四郎分郎们,也普遍想加入跨国买办体系,雪月风花。

所以在他们看来,压根就没有匪,自己的匪不是匪,无衣者们也没有冤,倒是不让“和平发展”的张牧之,才是阻碍跨国买办经济活动的“匪”。

黄四郎以及四郎分郎们,普遍认为项羽路线没有问题,他们就想偏安一隅,独霸一方,单干致富。

可衣锦还乡会造就什么呢,无非是乡霸,土豪,劣绅,地主,且不用阿咩莉卡来打,自己就烂得差不多了。

在自己的地盘分封山头,大搞分散主义就算了,在世界这个本就分散的大舞台上,还放弃了尊王攘夷的策略,这无异于自寻死路。

黄四郎接受尊王,但不接受攘夷。可能,夫人们对鹅城的渗透一样很深。

【张麻子?

对,张麻子!

那么这个张麻子,是跟我们有关系呢?还在跟钱有关系?

都有关系。

哦?莫非他在鹅城?

在……也不在。】

到底在不在呢?如在。老大哥对谁是匪有定义权。

这是黄四郎在宣示自己的主动权,他随时可以正式把张定义为匪并进行制裁,这是不合作的威胁。

【聊聊】

【此人盘踞鹅城周边交通咽喉,明白吗?

不明白。

我是做什么生意的,明白吗?

不明白。

小半个民国的烟土,都是黄老爷您在贩卖。

错!我不过是给刘都统当跑腿的,而且只是其中一条腿。

那么刘都统到底有几条腿呢?

三条呗。

对呀。

黄老爷还是条大腿!】

刘都统是谁并不重要。重点是三条大腿。

跨国资本要进行剥削,有三个条件。

三条大腿是三座大山,也就是弟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黄四郎是最大的腿,也就是弟国主义,他同时是弟国主义的各层级、各个时间段的代理人。

【对!大腿!可是我这条腿,断了。]

暂停一下,感觉不够激动,建议脱下来敲桌子。

【断了?怎么断的?我的货十回有八回被张麻子劫走了。你想想,他赚了多少钱?】

重点来了。

张麻子(假)是黄的黑手套,所以表面上是自己黑吃黑,还甩锅张牧之。

实际上是在说,张牧之“站着挣钱”的经济路线,已经完成了初步建设,七七八八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黄四郎这个形象是代表了买办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那现在,他的利益为什么断了?

补充一下前面的剧情,张牧之和六子帮孙守义伸冤,这意味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敢说你不冤】

打武举人,就是【这个加上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赚了。】

640-51

所以说打武举人是一场经济制度改革运动,是为了让所有人站着挣钱。

隐喻是以小见大的艺术,孙守义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小生产者的形象集合体,主要形象是小生产者,也代表个体所有制。

孙守义是一直被封建武举老爷欺负的,意味着代表着封建主义分散主义的军阀枪杆子,和弟国主义一起把持着着经济,甚至说进城后也是如此,只有打跪武举人,才能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这是打您的脸】

640-52

弟国主义跑了,他们的产业都拿过来了。所以鸿门宴上额外有日本和丑国的元素。

只有弟国主义的大腿断了,才能有后面的三大改造。

也就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官僚资本主义收归国有。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这都是谁有钱挣谁的。

640-53

这个时间段,就剩一个个体所有制没有完成改造和巩固,这就是一个摇摆不定的孙守义的形象。

黄四郎的货还剩两成没有被截断,所以孙守义也在鸿门宴上,成了谈判的筹码。

孙守义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主要是跟着黄四郎们走。

他一直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同时长期被“匈奴”资本控制的军阀代理人压迫,张牧之进城后又被新的分散主义者控制

所以他不相信张牧之是要把他从大资产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也不相信自己能站起来。

反而他觉得张牧之的队伍要用加强版刘邦集权路线夺走他们的一切。

孙守义反水,这才有了胡万和六子围着孙守义斗法的事。(顺手画饼)【县长说话就是放屁!】

640-54

640-55

现在才大概走完经济建设的过渡阶段,所以黄四郎们咬牙切齿的控诉自己被截断了八成利益。

张牧之的下一步,自然就是经济上的集体化道路了。

一旦张牧之“站着挣钱”的经济路线建设完成,不仅站住了,还站稳了,那四郎分郎他们这群人就没得玩了。

那还怎么雪月风花?怎么一边大搞分封包干,一边引进匈奴资本搞洋包干?

所以很快,师爷,胡万,老三,以及各位四郎分郎们,要出手搞破坏了。

所以刚刚黄四郎说张麻子的时候,胡万和武状元收到暗号,弄死了孙守义。

640-56

电影里,一个人死了,可以是其代表的思想被批判。

孙守义被利用,又被卸磨杀驴,意味着黄四郎们退了一步,弃卒保车,假装接受了张牧之的经济改革。

【那这个张麻子很富有啊!还有这种事?!】

640-57

又在装糊涂。

【如果你们可以去剿匪的话,钱要多少有多少。】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鼓动张牧之他们去踩坑;二是在给张牧之内部的异己分子发动员令。

因为在黄四郎和各个分郎的视角里,“匪”是张牧之,剿了他,解放各路官僚和资本,钱要多少有多少。

【我们没胆子剿匪,但是借剿匪之名,敛财的胆子,还是有,而且很大!】

师爷这次终于不装了,他这句话更是重量级。

师爷的问题太复杂了,所以鸿门宴要先暂停一下,我们继续回顾历史。

历史上的鸿门宴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早期和晚期历史都被隐去了【说出来也是骗人的】。

640-58

他是文官集团的领袖,官僚的头头;

他掌控着笔杆子和情报系统;

他是二把手;

他忍辱负重,为了保护他的战友,说了不少违心话做了不少违心事;

他做二把手时,民不聊生人口锐减,却可以完全不粘锅。

他做二把手时,接班人谋反,他当时的踪迹和行动却无法探知。

他是正能量的化身;

他是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

请问这个人是谁,提示一下,我们这是汉朝历史。

没错,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位极人臣,是中国第一个中书令,是开创了内廷制度的宦官。

中书令,是为皇帝在朝廷处理政务的官员,可以直接向一把手奏密奏封,职高权大。

有观众没缓过来,等等,怎么又变成汉朝了,师爷怎么变成司马迁了。

前面已经说了,鸿门宴是个权力模型,现在让我们把所有人物和情节删除,只剩下冰冷的对立结构,再来看看这个鸿门宴。

我方阵营、由县长、嫡系枪杆子、嫡系文官系统、老百姓组成。

也就是张牧之、二哥、六子、和鹅城百姓。

我方的战略是,中央集权和经济集体化,大分钱运动路线。

640-59

对方的阵营,由外敌、文官集团、非嫡系武力、各路资本以及被煽动蛊惑的百姓组成。

也就是黄四郎、胡百千万和师爷、武状元老三老四老五、夫人以及四郎分郎们、孙守义。

640-60

敌方战略路线,是项羽路线分散主义分封制,经济上是要包干单干,最终目的是资本扩张,不顾一切的赚钱,不管什么洪水滔天。

对方一开始并非铁板一块,是随着张牧之改革的深入,才愈发团结。

乍一看,县长的劣势很大,而且作为嫡系官僚部队和接班人形象集合体的六子,已经被干掉了。

但此时他还有一张雪藏的王牌没打出来,所以并非完全劣势,他完全有能力掀桌子。

师爷为什么是司马迁,他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代入汉朝的历史就懂了。

在汉匈矛盾更激烈的汉武帝时期。

我方阵营是:县长(汉武帝),嫡系部队(卫青霍去病),嫡系官僚部队(桑弘羊),百姓。

640-61

敌方阵营是:外敌(匈奴),官僚集团(司马迁),非嫡系枪杆子(李广家族等),资本家,被蛊惑的百姓。

所谓夷狄资商贾而利,商贾恃夷狄而骄。

我方思路很明确,汉武帝让桑弘羊进行经济改革,发展国有企业,给于国内资本家和资本主义思想迎头痛击。

又让自己的嫡系部队去打匈奴,切断跨国买办的利益链条。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县长硬!】

640-62

敌方思路也很明确,干不掉县长就清君侧,干掉县长路线的接班人及其嫡系部队。

所以李广的儿子李敢,大白天就敢刺杀卫青,后来卫青和霍去病都莫名其妙死去了,敢刺杀当然敢暗害。

所以汉武帝的接班人被布局设计,和汉武帝产生了猜忌,最终被迫谋逆而死。

这就是巫蛊之祸。【老二】

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如何误导和影响县长的判断,隐蔽而又持续地和县长斗争,然后在关键时刻给县长致命一击。【时时刻刻想骗我!】

640-63

首先是混进队伍的假麻匪问题。

李广家族是假麻匪,所以李广打仗总是老迷路,主动送人头,被抓了还能毫发无伤回来,守城时匈奴也默契不打他,给他刷战绩和好评,儿子搞刺杀,孙子当叛徒。

卫霍是真麻匪,军事水平不一定有多高,真心打匈奴而已,全靠同行衬托。

因为匈奴根本不厉害,是内部的四郎分郎们厉害。

李家为什么这样做?以其利大故也。

战国时期,中国是养马大国,天子万乘,诸侯千乘,这还不算预备马,可见一斑。

军阀乱战打了几百年,到了刘邦建国之后,一穷二白,都找不到几匹相同颜色的马,大臣都坐牛车。

马政荒废,产生了巨大的刚需,养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路线就此产生。

对匈贸易的资本家们,做起了匈奴的买办,逐渐控制和垄断了战马的贸易。

资本家做大,又勾结官僚和边军。形成夷狄、官僚集团、资本家、走私边军组成的利益集团。

他们想要完全的自由市场,不想让朝廷这个中间商赚差价。

为此他们总是走私,甚至主动让外敌攻破进来,以进行没有朝廷税收的开关互市。

他们反对国企垄断,对抗朝廷对走私的打击,反对修长城,反对对民营商业活动的限制。

至于老百姓被烧杀抢掠,被卖去匈奴为奴,平时被残酷剥削,他们根本不关心。

汉武帝时期对匈作战的前线基地是陇西,秦长城也经过陇西,恰巧,李家就在陇西。

所以李家很可能是一个古老的买办家族。

所以黄四郎说:【不过,有胆子剿匪的人,九死一生。】

640-64

正如剧情演绎的那样,匪是他的人,外敌是他的人,还有各种内鬼内应,他们控制了战争的成败,只有一直输,才能一直制造新的需求,让朝廷继续下订单,官僚资本们才能吃饱。【不耍猴,我怎么赚到两大家族的钱?】

640-65

只有一直输,毁掉县长嫡系部队,他们才能不受枪杆子打击,才可以肆无忌惮的走私。

平时假麻匪和匈奴演双簧给县长看,都是自己人,哪有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做生意并养寇自重才是正事。

除了有枪杆子戏精,还有官僚奥斯卡。

最能误导和影响县长的,莫过于县长所依赖的官僚系统了。

这就是司马迁这个师爷的问题,官僚系统控制了媒体和情报。

首先是笔杆子的问题,公公屁股是歪的,比如说:农民领袖陈胜不进本纪。

战功卓著的卫青霍去病,既是真麻匪又是平民,待遇是合传,写的是战绩流水账,还要被阴阳怪气靠关系走后门。

寸功未立的李广,是假麻匪且是贵族,待遇却是单独立传,公公顿时文采斐然,大书特书,各种小作文满天飞,什么爱兵如子,李广难封,零战绩没话可说就拿射石头来放卫星,天天流量炒作上热搜。

还有项羽按理是不该进本纪的,本纪是写给帝王的,项羽是什么帝王?

但项羽代表了分封制,代表了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反抗,所以物伤其类,豪强门阀官僚贵族们,他们不想自己特权被打击和约束,自我之下独裁统治,自我以上民主自由。

所以项羽就作为一个精神图腾被吹捧了起来,被刻画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悲情英雄,司马迁只是假惺惺批评他不读书和认知错误。

项羽杀降屠城,劣迹斑斑,还直接导致秦宫藏书被烧毁,让中国文化出现大断层,这样的历史罪人成偶像人物了,他高低得给司马迁磕一个。

而且他的本纪排序刘邦之前,大概是在说。项羽是抗秦主力,是正面战场,是天下共主。

新闻学专业的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屡战屡败,却一统天下,好像换了谁来都能赢。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战报可以骗人,他把刘邦的胜利拆分放在其他将领的传记里,然后集中突出其败绩,大书特书,肆意渲染,刻画各种半真半假的滑稽事迹。

刘邦的七分功绩他不得不说,他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剪辑工作。

经过他的一家之言,刘邦是小人流氓无赖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了,随便一个黄口小儿都可以揶揄刘邦,要的就是这种宣传效果。【脸上就应该长着麻子】

640-66

 

司马迁隐去刘邦真实的军事水平,是想说刘邦窃取了革命果实,“游而不击”,捡漏。

项羽好像战无不胜,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最终“歼敌一亿,转进垓下。”

项羽不仅是一个部队的将军,他还是一个最高统帅。

不能打胜仗时,就突出其功劳,部下打败仗时,就好像不关他的事。

不能说亲征输了才算输,这样的话我建议微操,这样最高统帅就赖不了账了。

刘邦打的是运动战,用不着和项羽硬刚。

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迂回穿插,分割包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刘邦不仅会“偷兵”,还会分兵给别人,掌控全局,这才是将将之人,才是刘邦的真实水平。

司马迁为分裂势力站台,他鼓吹与中央集权对立的一切,吹游侠刺客这些黑社会分子。

他淡去三皇五帝的历史,黑秦始皇,刘邦,汉武帝。

他还铁证如删,隐瞒和篡改了历史。

【此处资料因演绎需求而采信】根据先秦史书和历史年代及现代考古所见,司马迁的直系先祖应该就是战国时期臭名昭著的中山国相司马喜。

中山国是白狄,也就是说,人家祖上是二鬼子。为了隐瞒这点,他欲盖弥彰,做了两件事。

首先是隐去中山国历史。

号称战国第八强的中山国,巅峰时候有着力压燕国的实力,存在了二百多年,这么重要的一个国家,凭什么不写进史记呢?

只有一个解释,写中山国史不能不写司马氏,司马氏是中山国的重臣,这会暴露自己真实的家族谱系,所以干脆不写。

第二件事,司马迁以移花接木之术巧妙地把自己的前辈世系依附在秦国司马错的名下,给自己编排了一个光鲜的祖宗。

他给叛徒李陵求情并不突兀,不是物伤其类,就是早有勾结,压根就是一伙的。

他就是官僚买办阶级的笔杆子。

他之所以名声那么好,是因为他的亲属后辈也位极人臣,帮他隐瞒历史销毁档案,这是为尊者讳,只为其能保持完美形象。

同时那些儒家文人也闻到味了,知道他是反对中央集权的,反对汉武帝的,所以都吹捧他。

除了笔杆子问题,还有情报问题,近臣是可以通过各种巧妙的操作误导县长的。

像六子事件,师爷完全可以早点告诉张牧之,这样六子也就不会死了。

故意放任某些事态恶化,或者各种先斩后奏,再告知日理万机的汉武帝。

这样就与我无关,又可以制造困难攻击政治对手,给汉武帝使绊子。

640-67

他还可以放任官僚们制造经济困难以打击汉武帝威信,甚至发动经济逼宫,所以八岁是师爷的孩子【我的】

640-68

巫蛊之祸的那一夜,司马迁干了什么,就不能问了,历史的解释权,掌握在司马迁们手里。

【师爷,高!】

很多人对司马迁有好感,觉得这样太颠覆,受不了,哎,这才哪跟哪啊,世界从来是冰冷残酷的。

王夫之说司马迁的史书无所不谤,就没有他不诋毁诽谤的。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汉武帝之所以屡次出现失误,之所以“晚节不保”,是因为他只是意识到了李广家族有问题,而没有意识到敌在司ling部。

司马迁是真正意义上的,睡在汉武帝身边的黄四郎。【睡你】

640-69

鸿门宴下

回顾完历史,我们再来看师爷的话,就别有一番滋味了。

【我们没胆子剿匪,但是借剿匪之名,敛财的胆子,还是有,而且很大!】

640-70

师爷是给黄四郎透了底,同时也是打暗号。

因为他是官僚阶级,买办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总后台和内应。

【哈哈哈哈哈哈那就不要怪我,就怪你们没出息。】

640-71

黄四郎气焰顿时嚣张起来,他知道张牧之的底了,但张牧之还摸不着他的底,

【不过,我还可以帮你们一个忙,我出钱,当诱饵。我出多少,两大家族必须出多少。

就等您这句话呢!足够!那您出八十万?

NO!我出一百八十万!出的多,挣的多!

明白!事成之后,一百八十万如数奉还。咱们分两大家族那点儿dollar!】

电影里的钱的来源主要起串联故事的效果,这里就略过不谈。

【一百八十万不用还!不就是剿匪吗?剿!咱们把张麻子劫走的那点儿钱,全拿回来,还给黄老爷。到那个时候,这一百八十万就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您还在意吗?不就是个小小的张麻子嘛,办他!】

张牧之再次重申,不是钱的事,钱也不算事,只要剿了真正的匪,平推地球,从此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所有人都站起来,还缺那点钱吗。

这是在拉黄四郎最后一把。

【麻子嘛,办他!

硬!

硬吗?

够硬!

硬不硬以后再说!我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替黄老爷把这条腿接上!一个张麻子也太嚣张了!欺负到黄哥头上了,不答应!喝酒。

有呢有呢。

我自己喝。

我以为,酒一口一口喝,路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喀!容易扯着蛋。应该先把dollar分清楚,再说接腿的事儿。】

640-72

师爷觉得这是扯淡,他想要先进行血腥的资本积累,什么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下大棋,其实匪是自己人,都是雪月风花。

官僚资本确实是最坏的资本主义。

【你还聊dollar是吧?不聊接腿?那你们俩聊吧。】

张一直在情报上受制于人,就像明朝皇帝不上朝,其实是被踢出局一样,因为开会已经不需要他了。

所以他们开会也不需要请张牧之了。

【先聊dollar吧。Dollar到手,按照惯例,三七分。

你也太不仗义了吧。黄老爷为这事忙前忙后,你就分人家三成?怎么也得对半分啊!

那我,那我错了。

你太错了!

师爷…

哎。】

640-73

眼见师爷们又想跪,和黄四郎们谈起了不对等的生意,要让百姓跪着。

张牧之强势加入会议,这是在拉师爷们一把,希望他们能站起来,不要做死不悔改的跪派。

外部黄四郎是可以合作的,张牧之想的是做兄弟党的关系,黄四郎和师爷,想达成老子党的关系。

内部黄四郎们也是可以合作的,但前提是站着,并让他们接受改造,他要消灭的是抽象概念的黄四郎,而不是具体的人。

而汤师爷是无底线的合作,是放弃独立自主走买办路线的,是要牺牲广大百姓的利益。

【我们还是听县长的,对半分。

哎,好!

如果真有胆子剿匪,两大家族的dollar,就值一根毛!

一根毛!

哪儿是一根啊!

胆子你是有的,本事呢?我凭什么相信你能剿了张麻子?

黄老爷,容兄弟问你个问题。

请。

张麻子能劫你的货,为什么不能进你的家呢?

我这碉楼,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他进不来!

那你怎么就真的相信,只有我跟师爷进了你的碉楼呢?

说让咱们撤。

撤?那撤吗?

撤!

(遵命,但我很担心你!)

听见了吗?

听见了。

张麻子进不来的地方,我能进来!张麻子不想死的时候,我能让他死!】

640-75

张牧之终于不再收敛其虎气。

他一个人面对官僚、资本、买办、地富反坏右等的联合进攻,却丝毫不惧。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虽然此时他只剩一张王牌,比汉武帝还要孤独,但他太强大了,数千年级的强大。

不是他被包围了,而是他包围了所有人,这群人应该庆幸,他不是朱重八。

他的唯一弱点,就是太想治病救人了,所以总被他人的自我批评给糊弄。

【啊?啊?哎哎哎…又死一个!

你们可以把我供出来嘛!不要委屈自己哦!】

看到张牧之发作,这群臭鱼烂虾不得不退一步。

死可以代表一种批评,假死是假装自我批评,不把黄四郎供出来,也意味着他们没有批评到位,还未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马县长,我早看出,你非等闲之辈。

不敢当。不过,有胆子剿匪的人,九死一生。

哦,何以见得?张麻子非同凡人。二十年前,我们有过一面之缘。

竟有如此的缘分。那么,缘从何起呢?

灯火阑珊,他蓦然回首,而我,却隐藏在灯影里。

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

嘘!Quiet,quiet。

那么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

竟能如此相像?

黄四郎和项羽一样,都背叛了革命。

真正的反秦领袖是楚怀王熊心,在项梁死后,他就不再是单纯的傀儡,有一定实力,是灭秦之战的领导者和决策人,刘项是其中两个执行人。

项羽想自立为王,就勾结各个将领集体造了熊心和六国故主的反,最后弄死了熊心。

也就是说,项羽其实是靠兵变上位的,他是谋逆篡位的乱臣贼子。

而熊心作为反秦领袖,居然连个传记都没有,这是说不过去的,或许司马迁是怕项羽人设崩塌太彻底而故意为之。

黄四郎呢,他也背叛了革命。

正如刘邦和项羽也曾经是同一个队伍一样。

二十年前的黄四郎背叛的革命,二十年后的新黄四郎也背叛革命。张牧之身边的黄四分郎,也背叛了革命。

【那么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

竟能如此相像?

像!很像!】

再略去琐碎。

【啊!全死了!

师爷,高!县长,硬!

黄老爷又高又硬!!】

鸿门宴的最后结果,是张从黄那里得到两颗钻石,意味着让黄付出了某种代价。

但归根结底这是一场走向决裂的会议。

首先是外部阵营的决裂,尊王攘夷路线失败之后,张牧之不得不加快赚银子的速度,以求物质基础能支持环球同此凉热的义举。

其次是内部阵营的决裂,在窥伺到张牧之想赚银子的心态之后,胡万和武举人假死,准备伺机进攻张牧之。

两条路线的结局

都是平民的刘邦和张牧之很像,他们都是战略眼光超前,不被理解。

刘邦不是老粗无赖,他是很有思想高度的人,他知道军阀分封制的时代要结束了,只是同时代那些豪杰们,比如韩信他们,都不能理解这样的历史使命,他们都怀念分封制。

周期八百年分封深入人心,裂土封王是大家能拼命的共识,是刘邦阵营内部的普遍要求。

更何况,前面还有一个暴秦做反面教材,尽管中央集权制是历史的正确答案,但暂时被赵高搞臭了,不得人心。

张牧之的时代背景类似;【正碰上,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前面也有满清这个反面教材,把集权制搞臭了。

新的文人士大夫也被新式匈奴们洗脑收买,鼓吹所谓自由主义这种弱势下无组织极度开放的无脑状态,方便国家被匈奴分食,知识分子们也是普遍不支持张牧之搞集权的。

打天下占山头,封妻荫子,同样也是大部分兄弟们的共识。【为什么来了,钱啊!】【既然要挣钱,那为什么要发出去呢】

640-74

而张牧之为了所有人能站起来,所以不能让兄弟们分封包干各立山头,所以他被埋怨,不被理解。

最终,两人都做了妥协。

在争霸初期,刘邦为了决战的胜利,被迫承认了共分天下的方针,在进城之后才开始推动集权制,但他力有不逮,加上要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最终默认了同姓王格局,达成郡国并行制这种不完全的郡县制,给后世留下病根隐患。

张牧之的队伍一进城就不能集中了,有相当多的独立王国,许多事情不与他商量。【把钱发给一个女人?】

640-76

面对各种联合进攻,他或胜或败,有时候退一步,有意让大权旁落,【带我的九筒】其实是为了惩前毖后。

640-77

对兄弟们来说,中央集权不轻松,没有积极性。只有分封包干,才是积极性的原子弹。

张牧之斗争一生,最终也只是避免了最坏的结局,没能阻止兄弟们去一个个占山头做诸侯。【不和我回山里了?】

640-78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顾子明博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ziming.cc/6237.html

作者: 顾子明博客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更多精彩内容加微信:281981735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