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点市面上看不着的..
什么叫精解?
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模型式精解,每一字就像一段小电影,串起来才能看到导演(即老子本义)!
为啥?
老子刻的是大篆,就跟PPT画图或制作短片似的,每个用字都是独立逻辑。
与现代话不一样,道德经作为《经》来说,不能随意加个字、改个字组词大法呀,必定歪曲。
所以与主流解读肯定是不一样的…
例如:
第一句翻译成,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恒常的道了。
这100%是错误的!
当然你非要这么理解,那倒也不耽误啥大事…
谁告诉你“可”要组词“可以”了?那我说组词“可能”行不行呢?
例如:
万物,这是两个字,不是一个词!
万=现量的层面;
物=现相的层面。
诸多“有名”之存在,正是“现量”与“现相”所构成。
但随着后世用法,逐渐就变成一个词了,也逐渐不认字了,人们就不知道老子本义了…
老头刻篆是一刀刀的,不是我们键盘随手敲个词成本这么低。
成本越高=刻录小电影越精微!
之前文章中,诸如可、非、常、无、有等中文模型都解读过,铺垫完了该到了串成“大场景”这步了,就会浮现出一个老子思想观的根本框架。
其实就是——玄学。
第一章是最重要的,有了此框架后,再看全经就有“俯瞰视角”了。
总之,会让你重新认识道德经…
说明一下:
在第一章中有一段话本篇暂时不解,就是标红字的那段。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为啥?
因为这段属于“内观”修行方式,现在聊这个没啥用。
所谓:理不通,事不通,直接聊事会晕乎…
例如:
无欲以观其妙——换成佛家就是中观派修行方式(空派)
有欲以观其徼——换成佛家就是唯识派修行方式(有派)
佛法就是玄学哟,只不过学术上不能这么下定义罢了…
在搞清楚玄思维,再聊万法唯识的时候,才能搞清楚是什么。
先获得老子的整体框架才是要紧事!
为了增加阅读感,将《道德经》和《盘古开天》合在一起聊,这俩一回事,但是后者作为故事更带感…
例如:盘古用“非常”把“可”给劈开了,这不就带感了嘛!
开始正文!
首先,
问:在第一章中最后落脚点在哪?
答:玄之又玄,或者简单一个字——玄!
不然为何叫玄学?
玄学可不是神叨叨的东西呀,而是一种高级认识论。
啥意思呢?
第一章的逻辑最终落脚在玄上,意味着玄=果!
所以:
玄=老子观世界后的完整观察结果,或者叫根本范式!
由此产生出——玄学!
所以先把“玄的愣”和“玄幻”那些破词甩掉,要进入理性认识…
然后:
佛家有个词叫“正果”对吧?